

匯川科技王慶豐:800V 電控的 EMC 解決方案
2022年9月21-22日,由NE時代主辦,巨力自動化總冠名,巨一動力、中車時代電氣、華域電動、上海電驅動戰(zhàn)略合作,華為數(shù)字能源、智新科技生態(tài)合作的“2022(第二屆)全球xEV驅動系統(tǒng)技術暨產業(yè)大會”在上海嘉定圓滿召開。
匯川科技 EMC 開發(fā)部高級經理王慶豐以《800V 電控的 EMC 解決方案》為主題進行了分享。以下為演講實錄:
大家好,我是來自于蘇州匯川聯(lián)合動力系統(tǒng)有限公司的王慶豐,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EMC相關的知識。從上午到下午,各家公司都講了相關EMC的東西,我這邊盡量地講一下基本原理的東西。因為EMC對大家來說都聽說過,但是究竟怎么造成的,今天針對這個話題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,主要分四部分:
第一,碳化硅在800V系統(tǒng)中的應用。
今天上午幾家模塊包括中車、比亞迪都講過了功率模塊,這邊簡單講一下800V系統(tǒng)中為何使用碳化硅,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。

首先是碳化硅比硅禁帶寬度大很多,第一條和第二條相關,就是因為它的禁帶寬度比硅強,所以擊穿場強也比硅大很多。這兩個因素的影響,帶來了更高應用的電壓,更低的導通電阻。硅也可以做800V系統(tǒng)甚至更高的,但是由于禁帶寬度不一樣,對于碳化硅來說它可以用更小的尺寸,來做到相同的耐壓等級。
第二部分是載流子濃度,這部分決定了它的工作溫度。硅到150度就是一個極限了,但是碳化硅可能到175度,甚至到兩百度都可以使用。
第三部分是電子飽和速率。它數(shù)據越大意味著它更大的電流。
第四部分是熱傳導系數(shù)。這個很容易理解,熱傳導系數(shù)越大,散熱越好。
第五部分是更高的功率密度。結合于這幾個參數(shù),為什么在800V系統(tǒng)里面會選擇碳化硅,而不是繼續(xù)用硅來做,這個就是簡單的介紹。
第二,碳化硅帶來的EMC影響。
電控里面拓撲沒有變,只不過把硅換成了碳化硅,但是很多時候會發(fā)現(xiàn)在應用過程中,碳化硅它的干擾不管體現(xiàn)出來的標準要求,還是在調試過程中帶來的串擾,碳化硅都是遠遠大于硅的。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影響?我們嘗試著解讀一下。
如圖所示,這是一個簡化的IGBT的圖,我們只畫出了一相。通常來說有三相,我這邊只畫了一相,有上管和下管,正常上管M1從開通,管子的兩端DS是0,到關斷的過程中,因為M1和M2是上下橋的關系,不能同時導通,否則容易造成短路。先把上管M1關了,關了以后看中間電壓的圖,M1兩端的電壓變成高電平,M1斷開的過程中,需要有一個續(xù)流,硅使用過程中,為了續(xù)流的原因,會并聯(lián)一個二極管,碳化硅可能自身就可以去反向地走,不需要再并聯(lián)。不管怎么樣,它是有一個關斷的過程,續(xù)流的過程會讓二極管導通,這時候會產生一個電壓的下降。這個時候M1 D-S之間的電壓是變低的,變成一個低電平。
到M2逐步開通過程中,母線電容到M1和M2之間會有電流開始運行,這個時候會逐步M1等效為一個二極管。這時候會有兩部分電流開始產生,在M2開通過程中會產生一個尖峰,如圖所示。對于電壓尖峰,最關注的是尖峰不能太高,不要達到擊穿電壓就行,這部分不是產生EMC干擾的關鍵,到這一部分還沒有太多的問題。
真正出問題的在于下一步,M2已經開通了,接下來才是真正EMC噪聲的來源。如圖所示,當M2已經完全打開的時候,這個時候下管短路了,M1因為它有寄生電容,在過程中會跟回路寄生參數(shù)產生振蕩。如圖所示,是真正在開通關斷的過程中噪聲的來源。上面的圖是碳化硅的,很明顯它有了過沖以后,接下來會有很大的振蕩,不停地振蕩。下面的圖是普通的硅,它會有一個過沖,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振蕩,從現(xiàn)象上來講這就是碳化硅和硅的一個最顯著的區(qū)別。硅和碳化硅整個過程沒有什么區(qū)別,但是右邊這幅圖有明顯的差異,這個差異究竟是怎么來的?
這個差異也是碳化硅EMC干擾,包含串擾會比硅大很多,這個不是簡單的大一點,如果按能量算的話,可能要幾十個DB,差異非常大,尤其對于高頻,對于硬件設計包括控制,這是影響非常大的。

前面講了它的來源,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噪聲怎么被測量到的?雖然產生了噪聲,但是為什么會被測量到呢?如圖所示,不管是IGBT還是碳化硅,都需要散熱。模塊和散熱器之間實際上有寄生電容的,因為并聯(lián)銅排之間會有寄生電容。寄生電容如圖所示,不管上管還是下管,跟散熱之間有一個寄生電容。到了散熱器以后,高頻噪聲就會沿著這樣的路徑來走,這是第一條路徑。也就是說,它會到散熱器上,然后到整機機殼,沿著濾波器,通常電控會有一個濾波器,通過Y電容,再回到IGBT開關的另一側,形成了閉環(huán)的環(huán)路。這條環(huán)路我們希望它能走,在這里面走沒有問題,但是事實上這條路阻抗沒有那么低。另一部分是我們在測量過程中會走到模擬設備LISN,當走到LISN以后,所有數(shù)據都是在LISN上被測量到的。
第三,EMC解決方案。
如圖所示,大家在做EMC設計和整改的時候,通常會加很多濾波器,比如加入很多輸入的濾波器,三相上也要加一個磁環(huán),從而抑制噪聲。究竟要不要加磁環(huán),要不要加電容,在哪里加?我們要分析它的原理。在開發(fā)產品過程中可以關注一下,我們做電控類產品的時候,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,跟IGBT本身相關的這個噪聲跟其他的都沒有太多關系。經常說加一個三相磁環(huán),但是沒有用。如圖所示是IGBT的圖,模塊到散熱器之間是有寄生電容的(金屬和金屬之間的寄生電容),可能會有一些差異,大概1~2nF的量級,看上去很小。假如高頻振蕩在30M的時候,用一個數(shù)學公式算一下,算一下大概5Ω,前面EMC接收機LISN的阻抗是50歐姆,比這個大10倍,同樣的在電機側它的阻抗也是比較大的,雖然電機側的電容比較大,但三相銅排都是有電感的,它所帶來的阻抗遠遠大于5歐姆,它的噪聲根本不會走三相線,直接從散熱器走了,再加更多的磁環(huán)沒有用,因為它根本不從那個地方走,加再多措施都沒有用。經常我們碰到很多供應商說,這個地方要不要預留一個三相磁環(huán),我們說不需要,就是這個原因。
如何抑制噪聲?EMC要有干擾源,其次要有路徑,第三敏感設備(在測量過程中就是LISN)。如圖所示,當散熱器到機殼以后,我們希望它不出去,不被高壓的LISN接收到,這邊阻抗越低越好,如果是一個0歐的阻抗,基本上就不往外面走了,不會產生對外的干擾,這是最理想的情況。事實上,電容并不是一個理想的,它有引腳,電容的引腳對EMC來說,任何一個很短的線還是說銅排,都是帶電感的,1毫米的引腳大約1nH(納亨)。
不管測量還是仿真,如圖所示是我們做的阻抗圖。100nF、10nF、1nF,這是濾波中用得最多的三種電容。同樣的引腳,假設它的引腳阻抗15nH,這是標準電容能做到的極限,15毫米,這是所有設計里面能做到的極限了,帶PCB板,不可能比這個做得再短。如圖所示,10的6次方就是1兆,10的7次方是10兆,我們所關注的噪聲在30兆左右,在這個量級可以看一下,這個時候你用100nF的電容基本上沒什么用,沒什么效果。我們經常說加了很多濾波電容,但是沒有用。10nF的電容稍微好一些,但是用處也不大,真正對高頻來說,我們希望真正用的還是1nF或者更小容值的,這個取決于實際應用,這只是示意的概念。其實原理比較簡單,更多的是知道這個原理怎么用。
其次是共模噪聲。到LISN回去之后,增加阻抗,為什么加共模磁環(huán)就是不讓它從這個地方走。如圖所示是選型的建議,但不是絕對的,我們考慮EMC設計的時候會比較多。因為電控電流比較大,銅排通常來說比較寬,不能像OBC一樣,OBC可以繞很多匝可以做很多設計,但是對電控來說繞很多匝的話不是不可以,但是體積成本、適用性目前來看還不是一個最優(yōu)的選擇,我們通常來說只能選擇一匝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噪聲在100k以下,選非晶,如果100k到2M建議用錳鋅,2M以上用鎳鋅。解決IGBT的噪聲,路徑上只有這兩個辦法,沒有其他辦法,你說在其他地方再去做一些措施,基本上沒有,或者成本上不可能接受。
下面簡單講一下怎么在模塊上抑制噪聲。在硅應用的時候,用濾波器相對來說還是可接受的,如果碳化硅的話,目前來看10k赫茲的時候,它的振蕩已經夠厲害了,以后還要繼續(xù)往上走,15k、20k往上走的話,帶來的代價非常大。雖然我們要抑制EMC的噪聲,但是一定要有可接受的成本方案,這時候我們要真正地了解它的原理。
如圖所示,一個簡單的串聯(lián)諧振,它的“Q值”大小跟“L/C”有關,也就是這里面的寄生電感和模塊上的寄生電容。我們希望回路中“R”越小越好,這個可控制的點并不是很多,我們真正關心的是“L/C”。“Q值”決定了什么?解決EMC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,L是不是越小越好或者C越大越好,你要看整體的問題在哪里。我們看一下“Q”值,換一個概念就是振蕩。Q值越小,振蕩越小,這個就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簡單概念。這個時候可以看一下,假設L越小,C越大,Q值就越小,這根據公式得出的簡單概念,振蕩越??;電感越大,寄生電容,容值越小,電壓變化越快,振蕩越大。
這個可以解釋碳化硅和硅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個問題?很多時候我們的解決方案都來自于基本的原理。在我們的硅里面,因為兩端并了二極管,它的寄生電容比較大,即C比較大,C大Q值越小。第二部分從母線電容,到集成電感(L),L越小,振蕩越小。單看一個并沒有太多意義,我們做碳化硅的時候,為了減少振蕩,實際上它的寄生電感已經做得很小了,為什么碳化硅比硅還要大呢?因為C,因為碳化硅已經取消了并聯(lián)二極管,只通過自身的很小的體二極管,它的電容很小,導致震蕩非常的大,Q值非常大,這個公式解釋了前面為什么碳化硅比硅噪聲更大。
第四,總結
800V系統(tǒng)相對于400V系統(tǒng),整體噪聲提升2倍,6dB。從低頻開始,比如開關頻率到最后的測量頻段,都是這樣的概念,但是在使用碳化硅的時候,高頻會比硅模塊噪聲更大,普遍在20dB以上。電流越大,振蕩越大,為什么說碳化硅設計難,難就難在振蕩這塊,相對來說前面的還好。
目前主要的抑制方法還是濾波器,右邊是我們做的一款集成的濾波器,目前已經批量了,這款應該是在碳化硅產品里面第一款批量的濾波器,這個性能是可以達到Class 3的。當然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,真正要解決問題還是要通過在碳化硅內部找到一個平衡,也就是它的效率、EMC性能、熱,找一個平衡,最終實現(xiàn)整體性能最優(yōu)的方案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ne-time.cn/web/article/27298